今年五一,国内游人数再创新高,古镇游依然是不少人的假日打卡首选。
在长三角,上海朱家角古镇,浙江西塘古镇,江苏的同里、黎里古镇等均迎来假期游客潮。即便是不太出名的横跨沪浙两地的山塘古镇,也迎来平日不多见的人潮。
【资料图】
“古镇的‘活化’,是不是只有旅游开发一条路?”日前,“多元协作遗产创新”古镇保护同里论坛举行,与会学者将这一问题适时抛出。
古镇保护应全民参与
距离2001年“江南水乡古镇申遗”起,江浙沪水乡古镇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已经走过22年。
“多元协作,遗产创新”古镇保护同里论坛,以水乡古镇保护为样本,以最前沿的遗产创新活动为案例,邀请更多学科、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年轻人一起来讨论与研究;以“多元协作、遗产创新”为主题,弘扬世界遗产精神,为遗产保护的交流与传播搭建年轻的平台,并成为遗产保护的公众前沿,引领保护的“新风尚”。
目前,同里古镇是全国唯一以镇为单位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近年来,同里不断推动文保建筑活化利用,将国保单位丽则女学校址修缮改造为花间堂酒店文化新空间、同泰弄福如堂改为吴江家风家训传承馆,将市保单位经笥堂改造为同里旅游三产自有品牌“同小鲤”门店,将省保单位崇本堂改造为吴江区婚姻登记处服务中心和苏州市吴江区婚姻文化体验馆的计划也正在推进中。古典与现代相融、城市与乡村相汇,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江南水乡新图景已跃然纸上。
同里论坛颁布了“让更多青年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的《同里倡议》。为进一步落实《同里倡议》,同里镇政府与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联合成立了“江南水乡遗产保护创新实验室”。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申遗名单的6个古镇之一,同里古镇是典型的人居型古镇,原住居民的生活形态和物质形态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即便如此,同里古镇也依然存在不少古镇共有的“痛点”:一些居民自住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或过度使用,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原住居民的后代不愿意屈就老房子破旧的空间环境,离开的人越来越多……
本次论坛上,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指出,“要做有心人,抱着热爱伟大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心理状态,拿出我们实际行动,使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在他看来,古镇遗产保护应当是全民参与的一件大事,“要鼓励老百姓自己在合理的规划的前提下,自我更新、自我改造,百姓和政府共同制定合理的保护方式。”
“古镇保护中人是最关键的,有人在,古镇就在。”阮仪三呼吁,古镇要作为居住地的遗产社区进行可持续发展,要激发原住居民对家乡的热爱。
以创新来应对古镇保护新挑战
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古镇迎来旅游大发展的新机遇。古镇游大大激发了古镇的知名度,也反哺古镇的保护、活化和发展。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业内人士指出,在利益驱动下古镇之间相互攀比,而后相互抄袭、利用。“这个古镇卖万山蹄,那个古镇就卖状元蹄,换个名字,实际上都是红烧猪蹄。糕点也是,这边卖状元糕,那边就卖吉祥糕,实际上都是一样的糕点,古镇开发陷入‘千篇一律’。”
这一点也在假日古镇游的游客印象中得到印证。一位长三角游客告诉记者:“古镇游给我的印象大同小异,除了少量地方特产外,基本都是同质化。选择哪个古镇出游,更多的是看哪个古镇的旅游配套更完善,而不是奔着特色。”
本次同里论坛主论坛现场,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教授伍江发表演讲《以创新来应对遗产保护的新挑战》。他指出:“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上而下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然而遗产保护依旧面临极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重视文物保护,但对建成遗产缺乏完整有力的保护体系;重视单体保护,但对成片历史风貌(文化景观)的保护理论弱、方法少、成效差;重视规划设计,但对常态化维护缺少制度设计与技术手段;重视遗产展示,但缺乏更新活化机制。甚至由于热衷发展文化旅游,却本末倒置,将旅游作为目的甚至不惜以破坏为代价。或者热衷‘历史风貌再现’,但对现存的遗产及其环境视而不见甚至刻意拆除后‘重塑’。这就本末倒置,无异于杀鸡取卵。”
伍江认为,古镇游一味迎合旅游市场的发展是不可取的。“面对存量更新时代遗产保护的新要求,我们的观念、理论、方法、思路都需要创新。理论创新包括建筑原真性与街道空间原真性、原始功能的延续与新功能的植入、屋留人走与屋留人留、民生改善与遗产保存等问题,技术创新包括数字技术、建造技术、修复技术以及生态、绿色、低碳和监测技术、人工智能等。”
同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佳雨表示,遗产保护非一城一隅之力、一人一物之功,更非一时一刻之事。“同里将积极推动古镇在保护中创新发展,完善古镇保护规划,谋划古镇业态布局,在景社合一的基础上构建景社产合一的三生融合新图景。”
论坛上,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彭兆荣、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院长鞠德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遗产中心主任赵云、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杜晓帆、安徽建筑大学教授刘仁义、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古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殷铭、苏州市吴江区文保所高级工程师刘延华分别做《中式哲理:土地生长的道理》《历史城区整体性保护与更新实践》《世界文化遗产新转变背景下的江南水乡古镇申遗策略》《文化自信引领下的乡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乡村遗产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绩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展示实践》《多元结构影响下的苏州古城保护和更新》《多元协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以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保护利用项目为例》主题演讲。
本文作者:李君娜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关键词: